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详细资料

先进人物 | 从实验室到太空舱,张洪章的“关键一跃”

来源:山东政事时间:2025-11-01

微信图片_2025-11-03_152536_800.png

张洪章的人生有许多“第一”。

大学任课老师赵芳翻箱倒柜找出十九年前的成绩单,边角蜷起的纸张上记录着,他以98分的最高成绩位列第一;本科友人方增丽悄悄透露,即便是被化学学子奉为“顶尖殿堂”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,他亦以第一梯队的实力顺利拿下。

10月30日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记者见面会上,以“载荷专家”身份亮相的张洪章又讲述了一个别具意义的“第一”——“2018年,当国家宣布,首次从科研人员中选拔航天员载荷专家的消息传来时,我毫不犹豫在单位第一个报了名。”

2004年,张洪章从邹平一中考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。而正在前一年,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,完成了中国首度载人航天飞行的壮举。彼时,大街小巷都在热议这位“航天英雄”。

10月31日,坐在化工院的老阶梯教室,同级好友张洁神色略激动地说,“我们在杨利伟‘飞天’的第二年入学,大家当时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,或多或少都做过航天梦。但今天,真没想到身边的朋友竟然把它实现了!”

“游刃有余”的优等生

“大家都说,洪章让人感觉很从容,总把自己的事情规划得很好。”和张洪章同为2004级化工院的班委,方增丽羡慕他总是一副游刃有余的从容模样,老师布置的任务得心应手,大小事务井井有条,遇到状况“就没从见他变过脸。”

水面上姿态优雅,水下却需奋力拨动脚掌—作为同班同学兼多年好友的孙恒,最清楚张洪章最底层的特质仍然是:努力。

化学专业并非张洪章的首选。他曾自述,启蒙来自捧读科学书册,好奇的原点是解开生命密码的冲动,生命科学曾是他最为心仪的专业。尽管高考理综超290分,他却与第一顺位的理想专业失之交臂。

不过,自从成为化学与化工院的学生,凭着“干一行爱一行”的原则,张洪章很快顺利跻身最拔尖的那拨优等生行列。

在孙恒记忆里,张洪章雷打不动每天要早起学英语,晚上也要自习到宿舍快熄灯才回寝。有时放长假,十八九岁年纪的孩子早就迫不及待地出校玩乐,他却总能耐着性子,给自己“加学时”,学习好一阵子才舍得离校。

“优秀,就是洪章的一种惯性。”老师赵芳很感慨,二十年来教了成百上千的学生,自己却在新闻图片上一眼认出了张洪章。

实习照片中那个身穿红条纹衬衫、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青涩学生,和屏幕上从容神气的航天员面容迅速对上了号,“当时他是很优秀的,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,是非常努力的一位同学。”

张洪章的努力除了舍得“花力气”,还表现出很强的方向性。在孙恒眼中,好友目标感明确,有了方向,就会付诸行动,逐步逼近成功——读书、考研,乃至摇身一变上太空,都是沿循这条路径走下来。孙恒笑笑说,“这就是他比我的优秀之处。”

优等生张洪章亦展现出对主线外生活的全面接管:得过最佳辩手,热爱朗诵;篮球场上,作为控球后卫,他需要负责组织进攻、掌控比赛节奏并串联球队,这与班委、学生会成员的角色不谋而合。

在这些身份间游走,他的节奏没有乱弹。

科研与飞天,“双轨”圆梦

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桂海潮之后,张洪章是第二位进入太空的“载荷专家”。

一经亮相,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”“85后博导”等标签也颇引外界瞩目。本次,他将主要负责空间站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任务,涉及航天医学、空间生命科学、空间材料科学、空间微重力物理、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领域。

“能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带上空间站,是每一位载荷专家的夙愿。”在镜头前,谈及科研工作者的身份,张洪章难掩骄傲神色。

同为科研人的多年故交、好友,尤其表达出深切的羡慕。

曾是“学长”、现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的张进涛兴致勃勃地讲道,“几乎每位科学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好奇,一个相同的实验,从地面带上空间站里去做,会发生什么有趣变化?”

能够将实验室搬到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浩瀚太空,是让许多科研人心潮澎湃的一种可能,张洪章也将其称为——科学理想与飞天梦想的完美融合。


但实现从科研到航天的“关键一跃”,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。化学专业出身的学长即将飞天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时,2022级学生韩轩便很是疑惑,“我们化学人,一直感觉离航天很遥远,怎么可能出了个航天员?”

张洁回忆,学校但凡有什么交流项目,张洪章总愿意去试一试,“他的好奇心很强,也勇于尝试。”

2008年毕业之际,张洪章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:放弃更轻松的本校保研与出国读研机会,张洪章选择将化学领域的顶尖院所大连物化所作为“无涯”科研之舟的下一站。

此后,在完成“高性能、低成本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传导膜研究”等重大急需领域的课题后,张洪章也逐步确立了新能源、新材料的主攻领域,“尤其是液流电池领域,他的成果转化非常成功,产品销售到欧洲的都有。”张进涛介绍。

沿着既定的科研路子走下去,张洪章很快收获大批奖项与头衔。但在2020年9月,入选第三批航天员的消息传来时,也意味着一条平顺坦荡的科研路将暂时搁置,而需全身心重塑并进入新角色,再造一个“航天人”。

“他原来体重70多公斤,现在只有60几公斤,身体素质有了本质的变化。”张进涛说起经过长期刻意训练后,在发布会上露面的洪章形象精炼、语速控制得当,综合素质已经有了显见拔升。

那么,科研与飞天“双轨梦”间,究竟如何搭起通路?

电池成为重要线索。据报道,在航天领域,储能技术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航天工程的“能量心脏”。

恰因如此,深耕电池领域的张洪章则有“双栖人才”的优势,可上天“验电池”。本次出征,他的核心任务便包含在轨开展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、空间站在轨智能算力平台试验等项目。

孙恒解释,科学家直接上太空展开实验,对所属领域会有敏感、直接的一手认知,能够更好地贴近研究,对科学进步的意义重大。

其实,科研和飞天,本就有一脉贯通的气质。“我们化院的同学,许多默默无闻做科研,除非哪天有个非常重大的发现,别人才会看到你。”方增丽类比说,“就像洪章也蛰伏了近五年,才会有一飞冲天的时刻。”

太空之上,新篇待叙

“点火!起飞!”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托举神舟二十一号拔地而起,1500米外发射场区的观众台迸发热烈掌声。

10月31日23点44分,被厚重宇航服包裹已久的张洪章正式随那枚银灰色火箭刺破夜幕,冲上无垠太空。

随着航天头盔下的张洪章展露出轻松笑容,张洁的心情也从“紧张得要命”转向放松,“看到他俏皮地扔了一下笔,还是青春的模样。”

目送老友“上天”的3分钟前,孙恒已在朋友圈发了一句简单的祝福:洪章加油。真正发射后,孙恒的祝福对象却变成了——“祖国万岁”。

进入太空的张洪章,此时便不仅是一个科研人、航天员,转而变成一个具体而丰富的指向。譬如,张进涛语气兴奋地说,“洪章不仅代表他自己,也代表我们科学家,都有航天梦可做。”他计划着,等张洪章在太空的实验成功,自己的教学PPT就能添上新素材。

“只要你肯走下去,化学只是学习的起点,路没有终点,人生有很多可能性。”方增丽决定把神舟二十一号上,唯一一位戴眼镜的航天员的故事,多多讲给自己的学生,“洪章,其实拉平了我们许多孩子,和太空的距离。”

枣庄法治网 版权所有©2021
电话:0632-3321094   Email:55pf@163.com   地址: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武夷山路1379号   鲁ICP备05003539号-5
技术支持 山东英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